电话:024-87946666
蓝狐、貉慢性肠炎病调查与综合防治
2018/11/05

近年来,在毛皮动物养殖生产中,慢性肠炎与消化不良发病率明显增高,患病毛皮动物不但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患病后表现一定的死亡率,对生产影响较大;为此,我们对此类疾病发病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对引发该病的病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归纳出综合性预防措施。


1 临床症状

患病毛皮动物以蓝狐和貉为主,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和慢性肠炎,其中消化不良表现非常普遍,与正常狐、貉条状的粪便不同,表现为长期排稀便。对部分病死动物进行剖检,发现病死动物肠道易断,有所谓“糟肠”(貉常见)变化,特别是直肠与肛门结合部容易断裂。


2 发病情况

该病不表现出传染性,但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在不具备新鲜动物性饲料的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沿海有丰富新鲜动物性饲料的地区。以商品配合饲料为主的毛皮动物养殖场,发病率明显高于以新鲜动物性饲料为主、自制日粮的养殖场。另外,发病率因动物种类不同有一差异。夏季炎热季节正值幼貉、幼狐生长发育旺期,动物采食量大,也是该病高发季节。


3 病因分析

3.1 长期饲喂商品干饲料是发病的重要因素饲喂商品干饲料时慢性肠炎和消化不良发病率之所以高,首先是由于经过干制的动物性饲料明显不如新鲜的动物性饲料易消化,另外,谷物类饲料膨化度过低,长时间饲喂就会出现消化不良,并进一步继发为慢性肠炎。


3.2 发病率与动物种类有密切关系


发病率与蓝狐、貉消化道生理解剖特点有关。蓝狐为肉食动物,其消化道仅相当于体长的4.0~4.5 倍,盲肠退化,大肠不发达,不仅不能消化纤维素,对谷物性饲料消化能力很低,日粮中如果谷物性饲料过高或膨化度过低,非常容易引发消化不良并继发慢性肠炎;貉虽为杂食动物,但偏于肉食,其消化道相当于体长的7~7.5 倍,对谷物性饲料消化力也并不很强,同时由于其日粮中谷物性饲料所占比例较高,如果长期饲喂膨化度过低的谷物性饲料和干制的动物性饲料也容易引发消化不良和患慢性肠炎。从发病特点上看,蓝狐消化不良发病率高于貉,这一特点可能是由于蓝狐为典型的肉食动物,其配合饲料中动物性饲料比例较高,同时对谷物性饲料膨化度过低反应比较敏感,而貉为杂食动物,配合饲料中动物性饲料比例较低,对谷物性饲料膨化度过低的适应程度强于蓝狐;慢性肠炎发病率貉略高于蓝狐并且“糟肠”变化常见,与貉的消化道较长,患消化不良后由于未充分消化的食物在消化道中驻留时间过长,有害物质长时间侵润肠道有关。


3.3 复合B 族维生素和蔬菜缺乏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生产实践中发现,复合B 族维生素缺乏与蓝狐、乏越严重发病率越高,这与B 族维生素影响肌体代谢、酮体脱羧解毒等复杂的综合作用有关,从而影响动物消化道健康。适当添加蔬菜能为动物提供一定的维生素,蔬菜还是一种多汁饲料,对维持消化道的正常蠕动有重要作用,当蔬菜缺乏时,由于动物消化道的蠕动减慢,有害物质在消化道中驻留时间会大大延长,蓝狐、貉慢性肠炎发病率随之增高。

养殖户在蓝狐、貉的养殖生产过程中,认为商品配合饲料中已经按饲养标准添加了各种维生素,对于在饲料加工过程中,以及饲料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维生素的大量破坏估计不足,是导致复合B 族维生素缺乏的重要原因;而在养殖生产中不注重蔬菜的添加,是对添加蔬菜的意义缺乏全面认识的结果


4 综合性预防措施

4.1 尽量饲喂鲜料,干鲜料要合理搭配、科学利用在蓝狐、貉的养殖生产中,如果有新鲜的动物性饲料,建议尽量采用新鲜的动物性饲料,如果本地区新鲜的动物性饲料来源有限,要力争有30%~40%左右的日粮自己采用新鲜的动物性饲料配制,其余部分利用商品配合饲料,坚决避免利用单一的商品配合饲料饲养蓝狐、貉等毛皮动物。在日常的饲养上,要做到买新料、短贮存、快饲喂的原则,以尽量减少对维生素的破坏。


4.2 充分熟制或膨化

由于蓝狐、貉对谷物性饲料消化能力相对较弱,对不经处理的谷物性饲料难以消化,所以产中自配日粮要充分熟制。利用商品配合饲料,谷物类饲料要充分膨化,通常养殖蓝狐、貉要求谷物膨化度要在300 g/ L 左右,不要高于350 g/ L,否则容易出现消化不良。


4.3 注意添加B 族维生素和蔬菜

由于生产中采用单一的商品饲料养殖毛皮动物,不但慢性肠炎与消化不良发病率明显增高,毛皮动物白鼻综合征、被毛脱换与生长迟缓、被毛褪色等问题发生率明显升高,对养殖效果影响很大,因此,采用商品饲料养殖蓝狐、貉等毛皮动物,不但需要按一定比例自配日粮,而且要注意按照饲养标准添加维生素,特别是B 族维生素。蔬菜的添加不可忽视,添加蔬菜不但对商品饲料中有效维生素的不足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更重要的是对维持动物消化道的正常蠕动、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日粮中要按照不低于10%的重量比进行添加,万万不可忽视。以上仅供养殖户参考。


首页
电话
联系

辽公网安备 21012202000049号